十年远洋渔业资源探捕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2-02-03

浏览次数:33

2001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远洋渔业资源探捕。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一批远洋渔业资源探捕项目,成功开发了一大批新的渔业资源和作业渔场,在经济、外交、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整体实力。探捕项目的成功实施,激发了远洋渔业企业发展大洋性渔业的积极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提升了产业的整体实力。预计2011年我国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115万吨和130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85%150%。全国远洋渔船规模达到2200艘,比2001年增加38%,其中金枪鱼船数达340艘,鱿钓渔船总数达470艘;渔船总功率大幅增加,作业结构明显优化,公海渔业资源开发能力明显增强,远洋渔业中大洋性渔业比重从2001年的10%增加到近50%。随着远洋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之列。

二是开发了一批新的渔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实施探捕项目,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商业利用价值的渔场,部分渔场已经成为我远洋渔业的支柱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10年来新开发渔场产生的捕捞产值超过500亿元。在公海渔业资源探捕中,三大洋金枪鱼资源探捕开发了东太平洋等5个渔场,累计产量、产值分别达33万多吨、110多亿元,2010年我国金枪鱼产量比2001年增长4倍,达到16万吨。2006年实施的智利外海茎柔鱼资源探捕开发了东南太平洋鱿钓渔场,2007年以来该海域鱿鱼产量、产值分别达10.8万吨、12.4亿元,2010年我国鱿鱼产量比2001年增长1.5倍,达到37万吨。成功开发了东南太平洋竹荚鱼渔场,累计捕捞竹荚鱼104.6万吨,产值达68.6亿元,竹荚鱼产量从2001年的“零”增长到201014万吨。同时,毛里塔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等过洋性探捕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在当地作业的大批渔船找到了新的出路。

三是拓展了国际渔业合作,密切了双边合作关系。我国通过10年的远洋渔业资源探捕,初步掌握了部分公海海域重要经济鱼种的资源状况,对适应国际渔业管理体制、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三大洋金枪鱼渔业组织、南太平洋管理委员会、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等8个政府间国际渔业组织,与12个多边国家组织就渔业问题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国先后与毛里塔尼亚等西非国家,斐济、库克等南太平洋岛国开展资源调查探捕和远洋渔业合作,与有关国家签署了14个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6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为促进双边渔业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培养了一批远洋渔业科技人才,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探捕项目的实施为远洋渔业发展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产生了一批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已经培养远洋渔业青年科技人员和骨干教师50多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多人,有些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发表相关论文300多篇,先后获国家进步奖二等奖2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次。此外,远洋渔业探捕项目的实施在开展公海渔业资源探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我国顺利组织实施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实施南极开发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信息来源自:农业部渔业局)